![]() | ||||||||||||||||||||
| ||||||||||||||||||||
![]() |
《四書道貫:陳立夫解讀<大學><中庸><論語><孟子>》 中國國民黨元老,20世紀中國的重要政治人物、文化人物之一 陳立夫先生代表之作。 在陳立夫先生引領下,重入國學之門,品讀傳統文化。 精裝圓脊,精美印刷。 |
![]() |
陳立夫先生(1900—2001),原名祖燕,是中國國民黨元老,其作為政治人物為大陸讀者耳熟能詳,作為學界人物則所知不多。他國學基礎雄厚,曾任中國臺灣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副會長、孔孟學會理事長等,著有《孟子之政治思想》《生之原理》《人理學》等書,直至耄耋之年,仍以弘揚民族文化、激勵民族精神為己任。 |
![]() |
《四書道貫》,以文化大師陳立夫之眼重讀“四書”!“四書”是儒家重要的經典,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,在思想和文化方面具有極高的地位,影響世道人心。《四書道貫》取孔孟之道“一以貫之”之意,將“四書”分綱歸納講解。中國國民黨元老,20世紀中國的重要政治人物、文化人物之一陳立夫先生代表之作。在陳立夫先生引領下,重入國學之門,品讀傳統文化。《四書道貫》精裝圓脊,精美印刷。
名人推薦 《四書道貫》取孔孟之道“一以貫之”之意,將《大學》《中庸》《論語》《孟子》四書分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等八篇歸納講解,使之成為有系統的整體。立夫先生國學基礎雄厚,講解詳盡,考證有據;又諳熟西方文化,對比中西以觀異同,因而對現代讀者尤其青年讀者了解孔孟學說,增進其對傳統文化的理解甚為有益。 ——程思遠 著名政治活動家、政界名人 |
![]() |
中華文化將廣受世人之崇敬 (再版代序) 陳立夫 / 001 序言( 簡體版) 程思遠 / 007 凡例 / 009 一 總論 / 001 二 格物篇 / 008 (一)緒 言 / 008 (二)博 學 / 013 (三)審 問 / 024 (四)慎 思 / 028 (五)明 辨 / 032 (六)篤 行 / 037 三 致知篇 / 042 (一)緒 言 / 042 (二)知 天 / 044 (三)知 命 / 054 (四)知 性 / 060 (五)明 道 / 074 (六)明 德 / 079 (七)明 教 / 114 (八)知 人 / 124 (九)知 物 / 139 四 誠意篇 / 171 五 正心篇 / 183 六 修身篇 / 207 (一)綱 要 / 207 (二)目 標 / 222 (三)方 法 / 240 七 齊家篇 / 345 八 治國篇 / 378 (一)緒 言 / 378 (二)治國九經 / 378 (三)王道與霸道 / 411 (四)治亂興亡之道 / 436 (五)君臣之義 / 444 (六)施政要務 / 468 九 平天下篇 / 516 十 結論 / 518 |
|
![]() |
一 總論 自漢代立學,奉孔子為先圣先師;唐宋以降,暨乎明清,先后有大成至圣先師之尊稱;其間蓋二千五百余年矣。夫以孔子之學術思想原為集吾國以往學術思想之大成,而為中華民族文化之中心,其時間亦稱之。朝代歷經變更,而尊孔之制不變。宋清各代以顏回、曾子、子思、孟子配享孔廟,分別稱之曰復圣、宗圣、述圣與亞圣。其中顏回為孔門弟子,有聞一知十之智,且最 好學,得孔子之道最深;曾子亦為孔門弟子,為《大學》一書之作者,獨得孔教之宗;子思為孔子之孫,受教于曾子,為《中庸》一書之作者,程子稱之為孔門傳授心法;孟子則復受教于子思,作《孟子》凡七篇,其基本思想源于孔子,且復繼承道統,發皇而光大之。其言如下: 孟子曰:“君子之澤,五世而斬;小人之澤,五世而斬。予未得為孔子徒也,予私淑諸人也。”——《孟子?離婁下》 孟子說:“有官位的君子,他那流風余韻,大約可以過五代才能斷絕;沒有官位的士人,他那流風余韻,也可以過五代才能斷絕。我不曾親身做孔子的弟子,我可以從傳授的人那里學了來間接地得到他的好處。” [注]這一章是孟子自任承繼孔子的道統。 此四人者,于孔子之道知而能行,且能傳其道于后世,厥功甚偉,故特尊之。 孔子刪《詩》《書》,定《禮》《樂》,系《易》,修《春秋》,是之謂“六經”,漢人亦稱之曰“六藝”。至于《周禮》保氏“以六藝教國子”,則指禮、樂、射、御、書、數而為言。大抵舉其學術為藝,見于著述為經,皆為闡明其一貫之道理。其自稱:“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。”蓋自謙之辭耳。 子曰:“賜也!女(音汝)以予為多學而識(音志)之者與(音余)?”對曰:“然,非與?”曰:“非也,予一以貫之。”——《論語?衛靈公》 孔子說:“賜呀!你以為我是學得很多而記得很多的人么?”子貢答說:“自然是的,不是這樣的么?”孔子說:“不是的,我有一個基本的道理來貫串它。” [注]這一章是孔子把根本的學問教子貢。 子曰:“參(音申)乎!吾道一以貫之。”——《論語?里仁》 孔子說:“參啊!我的道理,是有一個基本的道理來貫串它的啊!” 《禮記?經解》篇謂:“入其國,其教可知也。其為人也,溫柔敦厚,《詩》教也。疏通知遠,《書》教也。廣博易良,《樂》教也。潔靜精微,《易》教也。恭儉莊敬,《禮》教也。屬辭比事,《春秋》教也。”由此而知上述六教,或六藝之教,為士人進德成智所必修之學。若夫《孝經》,則為圣賢顯天心之作,《漢志》所謂:“夫孝,天之經,地之義,民之行也,舉大者言,故曰《孝經》。”后儒亦復有“孔子志在《春秋》,行在《孝經》”之語,要之皆闡發人性之本源,為人類生存延續所攸關,容為孔子破不作之例為作,亦未嘗不可能也。 宋以前,《大學》《中庸》成為《小戴禮》中之一篇,雖亦有專篇刊行,尊信而表彰之者,然猶未與《論語》《孟子》合稱為“四書”。《論語》,據《漢書?藝文志》云,為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問答,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。當時弟子各有所記,夫子既卒,門人相與輯而論纂,故謂之《論語》。《孟子》則列入子部,自朱子纘二程之緒,輯為定本,始于宋淳熙中,合《大學》《中庸》《論語》《孟子》正式稱為“四書”,或稱“四子書”,乃始著聞于天下。元延祐復科舉,即以之取士。明初定制,以《易》《書》《詩》《禮記》《春秋》為五經,《大學》《中庸》《論語》《孟子》為“四書”。“四書”與“五經”各自成一典籍,實始于此。清代以“四書”取士,“四書”遂成為民間最普遍之讀本。此后西學東漸,學校之制興,“四書”“五經”被選出一部分為國文教材,而另立修身一科,其要皆取諸“四書”。 “四書”中之《大學》一書,中山先生稱之曰:“中國政治哲學,謂其為最有系統之學,無論國外任何政治哲學家都未見到,都未說出,為中國獨有之寶貝。”其三綱領,其八條目,于人生之目的以及達致此目的之步驟與方法,條理分明,闡述無遺。程子以《大學》為初學入德之門,誠知言也。以其本文有錯簡,而自作定本。朱子又依程子定本,分《大學》為“經”一章,“傳”十章,而作新定本。于是書之開端,首先引程子之言曰: 子程子(程子名頤,字正叔,宋洛陽人。朱子名熹,字元晦,宋婺源人)曰:“《大學》孔氏之遺書,而初學入德之門也。于今可見古人為學次第者,獨賴此篇之存,而《論》《孟》次之;學者必由是而學焉,則庶乎其不差矣。”——《大學章句》 我們的夫子程夫子說:“《大學》是孔子留傳下來的書,是給初求學的人以進德的門徑。到現在,要能看出古人為學的次序,便只靠有這本書的存在,其次便是《論語》《孟子》;求學的人一定要從這些書上研究,那才不會有差錯呵。” |
備案號:閩ICP備08100847號
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:閩B2-20190434
統一社會信用代碼:91350203671290926D
食品經營許可證編號:JY13502030361962
酒類商品零售登記證:732100004508
計算機軟件著作登記證書號:第4116163號、 第4248502號
客服電話:400-8835-277 企業郵箱:365cego@365cego.com
Copyright? 承易購 2002-2019,All Rights Reserved
手機掃碼 立享優惠
400-8835-277